专业设置
首页> 专业设置>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简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2

12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隶属于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是一门工科电气类本科专业,于 2025 年正式开设。专业融合电气、电子信息与控制技术,具备宽口径的学科特点,为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体系。

依托中原科技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本专业以电气系统智能控制为主线,重点突出电力装备智能控制特色与电力系统领域亮点。教学过程中紧密跟踪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前沿工程技术,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前瞻性。现有专任教师团队兼具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专业着重培育学生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构建了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全过程多维度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反思优化为运行机制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最终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助力学生在智能化电气设备与制造、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维护、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等相关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工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以电能生产、传输与利用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能够解决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需掌握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维护及科技开发能力,能够在电气设备制造、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运维、新能源技术开发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工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智能制造、智慧电网等国家战略需求。毕业生应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熟悉行业规范与环保理念,胜任工程设计、设备调试、系统优化等多元化职业场景。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系统掌握电气工程、智能控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具备解决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及其相关的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具备一定的工程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要的系统或单元,具有与工程有关的技术开发应用、工程设计等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自动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核心课程

1.学科基础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构建学科理论根基;

2.电气核心类: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掌握电气设备与系统的运行原理; 

3.智能控制类: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智能控制技术等,培养学生智能控制方案设计能力;

4.实践交叉类:电子装配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智能控制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强化学生工程应用与学科融合能力。